那天有个朋友在群里问,你们知道“洋茄子”是啥吗?
我连想也没想就说:气球。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名字,那是我们出生于七八十年代的人小时候的玩具。也是我们单调的生活中为数不多的鲜艳色彩。
小时候,几分钱一个的气球,只有在赶大集赶会时才能见到,或者是春节期间,有人到村里来卖。有几个洋茄子拿着玩的孩子,也是很让人羡慕的。
色彩鲜艳的气球,有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粉的、紫的,外面带一层白色的粉末,有一种独特的味道,那是塑胶被氧化而发出的味道。拿在手里软沓沓的像猪尿泡,鼓起腮帮子一吹就膨胀起来,真是神奇。气球小的有苹果大小,大的就和我们地里种的那种圆茄子那么大,形状也有长的圆的,只是里面都是空气,不能吃,所以,人们才都叫它"洋茄子"。
还有人以为洋茄子是番茄、西红柿。我说不是,西红柿我们叫洋柿子。
这久违的词语一旦出来,相关的一些记忆也都跟着回来了。
那时候带洋字的东西还真不少。
蔬菜里洋字辈的还有洋葱,它正确的名称应该叫圆葱。洋姜,正确的名字应该是菊芋,看名字就知道是是外来的。
生活用品更不用说了。
在改革开放以前,一切与现代文明沾边的东西,都是进口来的,都带着洋字。
煤油叫洋油,照明用的煤油灯叫洋油灯。
点火用的火柴叫洋火,在它出现之前,我们都用火石。
作为交通工具的自行车叫洋车(经常有人用塑料皮把它缠得花花绿绿的,大梁上还放个袋子装东西用)。
听的收音机叫洋戏匣子。开始的时候还以为里面真的藏了好多小人在里面唱戏呢。
机织的布叫洋布(比老粗布细密轻薄,花色也多)。
水泥叫洋灰……
回想一下当年,再看看现在,感觉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的进步实在是太快了。
三四十年过去了,孩子们从玩洋茄子到玩手机游戏,从自行车凭票供应,到现在动车高铁,从半个村子的人围着一台收音机听评书到家家都有高清彩电……
等再过几年,可能这些带洋字的称呼,就会彻底消失了吧。
大家回忆一下,小时候可还有什么东西是带洋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