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近年来,奈雪的茶,开始推出“玉油柑’这个概念的茶饮,号称66个油柑榨出一瓶ml果汁——可见玉油柑不是橘子,而是很小很小的一种神秘果实。这款创意饮品的口味比较特别,喝上去“3秒微涩,5秒回甘”。奈雪油柑类产品的原材料,来自于北方人不熟悉的一种南方野果——余甘子。
余甘子是大戟科叶下珠属的植物,又名油甘子、牛甘果、庵罗果等,两广地区、云南、福建、四川等地多产。南方很多省的“余”、“油”二字的读音差不多,所以可能就误读成油柑子了。余甘子起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和印度方向,不过它来我国安家落户的时间比较早,多年前就来“报到”了,因此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南方很多省份都有野生和栽培的余甘子。在英语当中,把余甘子叫做“印度醋栗”,也说明了它的原产地。余甘子的梵语名字叫āmalaka,意思类似于“无垢之果”,意义颇为神圣。据印度经卷记载,阿育王送给佛教僧伽最后的礼物就是余甘子。我国就把它翻译成庵摩罗或者庵摩勒。甚至直到清朝,庵摩勒还是余甘子比较官方的名字。
余甘子这种野果,植株可长到10余米高,但仅1米高时即可结果。果实为小圆球状,小如弹丸,比葡萄、橄榄都要小,一颗颗颜色介于黄绿之间,似李似杏却又非李非杏。生吃余甘子,肉质细腻、圆润。刚入口后有点略干,满口青涩的味道,嚼含一会后,口里回甜,回甘,吞咽后口里一直长时间保持舒润甘甜。这种野果的得名,就由此而来,回味甘甜,故名“余甘子”。很多人第一次吃余甘子时,都是一副痛苦的表情,仿佛吃了一个还未脱涩的柿子。但忍住这股酸涩多嚼几下后,慢慢地,就有一股清爽的甘甜回荡于喉舌间,细闻还有类似葡萄的淡淡香气。这时喝上一口白开水,仿佛水都变甜了,满口清香,回味悠长。这大概也正是余甘子滋味的妙处。
如果生吃觉得涩味较浓,可以装在一个容器里,再泡上些辣椒盐水,泡久了苦涩之味就会被掩盖。这时可以把它拿出来像梅子一样含在嘴里慢慢品尝。儿时记得有人专门做盐渍余甘子的,装在罐子里沿街叫卖,等着赶路的人停下脚步,买上一勺,润润嗓子。也有用酱油浸泡,做成下粥的清口小菜。在余甘子成熟季节,大批采摘回来,有人会做余果子果脯。上屉蒸至半熟,这样便于果核剥离,一个个剥核后,用刀拍碎果肉,便于入味,然后用白糖、冰糖腌制,再在大日头下晾晒上好几天,就是好吃的余甘子果脯了。
除此之外,我的家乡也有拿余甘子煮汤的,余甘子蜜枣煲猪瘦肉,余甘子木瓜雪梨汤,都是有润肺功效的汤水。记得儿时邻居家经常煮余甘子猪肺汤,买回来一副猪肺,泡水中用手挤洗干净,放入开水中煮5分钟,捞起过冷水,滴干水,再把猪肺、余甘子、雪梨、川贝母放入开水锅内,文火熬制2-3小时,这道汤据说可以治哮喘。还有做余甘子糖串的,做法和北方做山楂糖葫芦完全一样,长一点的糖串会串上十多颗余甘子,短一点的至少也有四颗。经过糖浆的“美化”,原来还是涩口的余甘子,就已经华丽变身为孩子爱吃的零嘴了。
余甘子还可以酿酒,看过《长安十二时辰》的朋友可能记得,里面提到了“进口美酒”三勒浆,酿造原料里就有余甘子。三勒浆的名字的由来,与它的原料有关。据《唐国史补》记录:“又有三勒浆类酒,法出波斯。三勒者谓庵摩勒、诃黎勒、毗梨勒。”这种来自波斯的胡酒,是由三种外来的药用果实庵摩勒、毗梨勒、诃梨勒(合称三勒,因为它们都是“勒”字辈)经过加工而酿成,应该算是一种果酒。三果之中,毗梨勒就是今天的油榄仁,诃梨勒就是藏青果,庵摩勒就是余甘子。因为三勒浆“味至甘美”,“饮之醉人,消食下气”,所以它在唐代社交宴饮的场合里有一席之地。因为它跟葡萄酒一样,属于当时舶来品范畴,所以我猜测价格应该不菲。
除了高官名流使用三勒浆宴客,彰显各自的身份和地位,与此同时,皇家也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guwmh.com/szzl/22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