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已过中旬,霜降节气将近,此时胶东山野中的柿子树,叶子凋零殆尽,枝头剩下的片片红果,格外醒目。
现在生活条件改善,加之乡村里的人口也少了许多,很多柿子树都已无人问津,果子会长时间挂在上面,一直等到自然脱落。
而退回三十年前,情况却并非如此。当时,相对缺乏零食的孩子们,早早就盯上了这些柿子树,尤其是长在荒山、不属私人的那一些。只要柿子有了红意,孩子们便会想方设法采下它。
笔者儿时就有过这种经历,如今回想起来,当时采柿子主要有三种常用方法,其中操作还颇为有趣,下面就逐一进行简单描述。
1、爬树
柿子结果,有高有低。低处的柿子,往往很快就不见踪影;而留给大多数孩子们施展本领的,就是高处的那些。
要采摘高处的柿子,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上树。乡村里的孩子以山水为伴,对于“爬树”和“游泳”(狗刨式)这两项本领,很多人都无师自通。而柿子树总体又不算太高,因此爬树摘柿子的方法,也算是可行。
不过,这种方法虽然直接,但也有限制——主干附近的柿子好摘,梢头的则难以触及(树枝不经踩)。所以,刚开始的时候,这种方法好用,越到后面收效就越低了。
2、棍敲
对于梢头附近的柿子,爬树既然不太有用,那就需要借助工具了。
木棍或竹竿,是孩子们常用的工具。深秋时的树枝,大多比较脆。只要对准位置来回挥动,很容易就能把它们打下来。
但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柿子是从高处坠落,摔破的概率比较大。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人就想到了在木管或竹竿的前面加上一个网兜(其实那种用洗衣粉袋子做的知了网就很好使)。如此一来,效率和品相就可以兼顾了。
3、石头打
棍敲兜网的方法固然好用,但也不是每个孩子都准备得这么周全。不少人采取的是随机应变的策略,身边有什么棍就拿什么棍。而遇到附近无棍或不够长的情况,就要另觅他法,比如说用石头打。
用石头打,顾名思义,就是以投掷石头的方式来打下柿子。而在笔者老家方言中,用石头瞄准并投掷这个动作过程,称之为“mao”,它具体对应的是哪个字?暂时还不知答案。
这种方法看似简单,但其实却很考验技术。
首先,选择石头时要大小适中,太大的扔不高且有危险,太小的力道不够难以打下柿子;
其次,扔石头时要瞄准方向,保证能击中柿子或者周边树梢,否则就是白费力气;
正因为有比较高的难度,小伙伴之间尤其喜欢采用这种方式比赛。谁若能率先打下柿子,那种兴奋劲,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4、小结
殊途同归。不管用哪种方法采柿子,目的都是为了吃。
而说到吃,胶东本土的柿子,采下之后通常不能直接食用(除非是在树上熟透了),需要处理一下方可(俗称醂一醂lǎn)。而前几年在海阳市发城e镇一处村庄,笔者见到了一种可以即采即食的甜柿(据说从日本引进的品种),口感保留了生柿子的清脆,相当不错。
当然了,现在市面上的柿子再好吃,跟儿时自己打下来的柿子相比,终究还是差点味道了。(本文作者:耳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