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教育是每一个家庭都看重的问题
俗话说“爱之深,责之切”
可是,父母对于孩子的管教,
真的是“多多益善”吗?
柿子君认为并不是这样的
父母对于孩子的人生来说,可以是陪伴者、催化者、
助力者、跟随者,
绝不能是替代者,不能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来禁囿孩子。
——都三强“你怎么这么不争气?我辛辛苦苦地上班,不全是为了你吗?考试才考这么点分,你对得起我吗?!”
上小学的孩子考试没考好,妈妈怒吼道。
“你才多大就找对象?现在正是抓紧时间争分夺秒学习的时候,别人都在熬夜复习,你倒好,谈起恋爱了,我不管她是谁,赶紧分手!”
孩子上了中学,有了喜欢的女孩儿,妈妈如临大敌。
“这个专业好,将来好就业,你学了半天不就是为了找工作吗?要是报你喜欢的这个冷门学科,毕了业找不到工作可咋办?”
终于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抉择,可是孩子拧不过“过的桥比自己走的路还多”的妈妈,填报了一个看似有远大前途而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
“孩子,大学可是一个竞争激烈卧虎藏龙的地方,你稍不留神就被人家给超越了,一定记住,在学校里好好表现,争取年年拿奖学金!还有哦,必须与老师、同学搞好关系,争取入党,将来考公务员用得着啊!”
尽管孩子上了大学,可是父母仍然不敢松懈,依然保持激昂的战斗状态。
接下来,大家能想到的,父母永远不下岗,马不停蹄地为孩子找工作奔波、为孩子找对象操心、为孩子的婚娶备房备车、为孩子的孩子的教育殚精竭虑……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父母”的做法,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小别离》中三个不同阶层的家庭想方设法送孩子出国的剧情,想必大家都还感同身受。
可是,面对父母这份沉甸甸的爱与呵护,你是否有过怀疑,有过愤懑,有过拒绝呢?难道就没有更加合情合理的方式了吗?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呱呱落地到独立成人,这一路上父母付出了源源不尽的爱与关怀,教给了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然而,还有一句话,叫“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的作用在于教育和引导,而不是替代,更不是控制。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的独立人格、内心情感也在慢慢滋生丰盈,他会有自己的喜恶情绪和判断事物的内在标准,这是完全区别于他人的独特内容,作为父母,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如果一味包办代替,丝毫不顾及孩子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成长规律,只会压抑孩子内在的智慧和能量,无异于拔苗助长。
这种从始至终把孩子“据为己有”的做法要么造就出呆板、依赖的无助型孩子,要么培养出癫狂、反叛的叛逆型孩子,终究难以成为优秀的人才。
北京师范大学的张日昇教授说过一句话,教养孩子要做到“亲子一线之隔”。
爱孩子,更要懂孩子,父母要学会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平等的人来看待,尊重他的独立人格和个性特点,懂得有些事是必须做的,有些事是可以做的,有些事是万万不能做的,把亲子之间的关系维系在一个良好的动态平衡上。即使再亲密,彼此也应为对方留有足够的空间,保有恰到好处的界限。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在意识上做到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谁谁谁”的附属品,父母要学会尊重作为独立的人的“他”,尝试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常问问孩子“你是怎么想的”、“你有什么样的目标”、“你喜欢怎么做”,而不是生硬地替孩子做决定,更不是把自己的理想信念、行为方式和未完成的“远大目标”强加到孩子身上。
其次在内容上做到管而有度、有所为有所不为。教育孩子,注重于思想引导和行为示范,想要孩子向良好的方向发展,父母必须从思想上真正认可这样做,同时在行为上以身作则做好示范,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这样就从根本上规范了孩子的言行,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不要事无巨细统统包揽过来,孩子习惯了“被安排”,很容易形成过度依赖的心理,打压了他自己的内在潜力。
再次在形式上做到坦诚交流,开诚布公。孩子成长的过程往往也是父母成长的过程,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常常会发现自己的盲区和不足,边试误、边反思、边改进、边总结,所以,在孩子面前,父母也要始终本着“初学者”的姿态,与孩子就问题进行真诚热切的交流,有不同意见的时候甚至可以开展“针锋相对”的讨论,既构建了融洽亲密的家庭氛围,又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沟通方式。
对孩子真正的爱,不是什么都给他最好的,而是你愿意懂他,愿意放开他的手,让他尽情去描绘美好的未来……
值班专家
都三强
简介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国家二级职业指导师
阅微心理联合创始人
大学讲师
擅长领域
青少年心理困惑咨询、亲子教育、家庭婚恋关系咨询、职业生涯规划、箱庭疗法指导与训练等
白癜风医院哪个好北京专治男性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