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红了
沉寂的村落也活了
漫山遍野里
显得格外鲜艳
它染红了这苍白的季节
也染红了你的脸
……
-善果·自然造物-
这是一个关于“善因”和“善果”的故事。
种“善因”
在沿坑岭头村,最著名的风景就是那多颗古柿子树,每一颗树龄都有三百多年,是目前浙江省规模最大的一片古柿子树群。柿子大小如枣,当地人称作“金枣柿”。
金枣柿在成熟后不能直接吃,而是要晒制成柿干后才味甘如饴。在阳光的浸润下,柿果会发黄发红,秋天来临时,柿树的枝条挂满红彤彤的柿果,尤为壮观。
整个村落被这余棵金枣柿环绕着,刚进入村子,就能远远看到几棵高挑的柿树,它们有的站在茂竹丛中,有的立在旷野之间,有的高耸在房前屋后。
村干部说这些柿树是叶氏人迁居于此带来的品种,已有三百余年的光景。从康熙年间自何山头到此的叶氏在三四百年里却哗啦啦地枝繁叶茂着,一跃成为沿坑岭头的巨族。
他们带着这些柿树而来,难道是希望自己的家族能够“事事如意”?
得“善果”
在村里,村民见到外来客人时,都会主动问你要不要吃柿子,他们都将这些自然的馈赠作为待客的上品。
每年的10月底,村民们便采摘柿子晾晒,然后送到50多公里外的县城去卖。在这个将近人的小山村里,几乎每户人家都会做一些柿干增加收入。
金枣柿成熟后,采摘去皮,经暴晒、回潮、烘晒后制成色棕红、形似枣、味甘甜和香醇厚的柿枣,其为枫坪一带的拳头产品。
曾经,村民们常常凌晨三点多就得起床,挑着两担沉甸甸的柿干,走上五个多小时到城里挨家挨户兜售,有时候还得在城里住一个晚上才能卖完。
但就在去年,村里的柿子在家门口不仅被卖得一干二净,而且收入也有了显著提高,这些变化得从一个叫自然造物的民间公益组织说起。
因“柿”而起,因“果”而终
“自然造物”发起于年,在这个被他们称作公社的组织里,不仅有艺术家、摄影师和设计师,也有教师、网店店主和资深媒体人。
去年11月,“自然造物”专门为金枣柿成立了一个营销团队,他们走访农户,用20天时间对金枣柿进行溯源、创意和推广,还派专人赶赴安徽收集草木纸样本,用最原始的生态手工造纸材料来对金枣柿进行包装。
与此同时,他们请了位村民对收购来的一万斤柿子进行筛选,甄选出斤投放市场,有超过五十人参与了产品的质检、品控、包装和物流。
“我们尊重自然、尊重生态农业、尊重农民的创造,沿坑岭头村的野生柿子从生长到成熟再到晒干制果都顺应自然规律,完全是大自然的产物。”“自然造物”创始人张书雁说。
终于,一款名为“善果”的天然柿子干呈现在公众的面前。它营养丰富、味美甘甜,对于女性更有令人惊喜的美容效果。一经推出,便迅速成为市场上的热销单品,这不再仅仅是一个柿子,而更像一个艺术品。
村委会主任给小编算了笔账,以前村民自己挑到县城里通常只能卖到5元一斤,今年“自然造物“到家门口收购,最低价定在10元一斤,品质好的能卖到15元,而经过包装后“善果”的最终价格更是达到了七八十元一斤,大大提升了金枣柿的附加值。
“柿子红了”,是互联网思维下乡村土特产的一场华丽逆袭。从食之无味、弃之不舍的多余鸡肋,到村民唾手可得的致富法宝,它让沿坑岭头村民首次清晰地看到原生态农产品的独特魅力,看到这个颓败古村的发展潜力。
从柿子红了民宿到画家村,再到今天的善因善果,这三篇文章共同讲述一个浙江松阳古村落苏醒复活的故事。
从濒临消失的贫困村庄,到声名鹊起的旅游胜地,去探索这其中隐藏的联系,或许能够为那些正在发展道路上迷茫彷徨的乡村建设者,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案例。
申明:本文由新巢建筑传媒整理而成
投稿与合作:请联系
qq.专科治疗白斑医院专科治疗白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