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为了填饱肚子,长辈经常外出找吃的,其中记忆犹新的是各种野菜,要换做今天,年轻人第一反应肯定是“嫌弃”,但在以前,能填饱肚子就行。
然而有一种食物,被称为“铁杆庄稼”,寿命长达~年,每逢九月挂满了果子,红红的令人不禁流口水,饿的时候一天能吃十多个,很多家庭因此度过了困难,它就是“柿子”。
人类早在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栽种柿子,在秦朝及以前属于贵族珍馐,从汉代开始,柿子才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
20世纪50~80年代,粮食产量远不及当下,70后、80后应该最有感触,父母爷爷奶奶经常背个篓子外出找吃的,要是谁家种上一颗柿子树,那可真就放心了。
然而柿子树并非家家户户都有,一些粮食充足的家庭,会送点柿饼给缺粮的家庭,看着鲜红的柿饼,乡邻亲朋感到一阵暖暖的。
柿子为什么如此受欢迎?柿子的环境适应性特别强,具备优秀的耐寒耐热性,南方北方都能栽种,并且能适应绝大多数土壤,没那么“娇贵”。
柿子的营养价值丰富,富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和膳食纤维,大量糖分吃下去后,能获得较多热量,具有饱腹感,每逢深秋初冬,柿子成熟后,大家伙都会吃上许多。
一棵柿子树每年都能挂满果实,能产50~斤,亩产量高达~0斤,产量高也是柿子广受欢迎的一大因素,吃不掉的柿子可以做成柿饼,留着过冬慢慢吃。
所以说,柿子树具备很强的环境适应性,再加上产量高,果实营养丰富,是很多家庭的“救命粮食”,并且柿子贯穿华夏古今,具备很浓的福瑞色彩,例如“柿柿如意”等,每逢节日,彼此往往会送点柿子,用来表达美好的祝愿。
柿子为什么逐渐无人问津了?有人说,柿子吃多了容易得结石。
科学解释是,柿子中的单宁酸和胃酸中的蛋白质会结合,形成胃结石,然而不谈剂量只谈危害,无疑是不靠谱的,除非一个人每天空腹狂吃大量生涩柿子,一直猛吃才会有可能得结石。
有人说,柿饼外面一层白色的物质是防腐剂。
柿饼表层“白霜”跟防腐剂没有任何关系,属于柿子正常分泌出来的糖霜。
现在的情况是什么?
柿子树基本看不见了,甚至果实掉落在地上都没人捡,任由鸟儿啄食或自然腐烂,那为什么柿子不再受欢迎了呢?
1.柿子口感较差,不易大规模运输
柿子吃起来口感生涩,在以前出于解决饥饿的目的,大家或许不在意,但随着经济的腾飞,消费者对水果的口感标准也在提高。
如今市面上吃起来不生涩的柿子,基本都是改良后的品种,烂在地里的也都是这类,但即便对新品种进行经济化种植,柿子的运输也是一大难题。
首先,成熟的柿子较为软糯,导致柿子皮很容易刮破,不利于机械化收割,如果用人工采摘,不仅采摘效率慢,采摘成本也高,并且柿子成熟后变软的速度,比很多水果都快,导致留给商户,留给消费者食用的时间并不多。
而且从运输方面来看,柿子堆叠在一起很容易挤烂,大费周章的采摘和运输,结果赚到手的钱却没多少,导致很多农户都不愿意种植柿子。
2.竞争产品蜂拥而至
以前城镇化水平低,导致很多地方交通闭塞,大家吃的食物,基本都是就地取材,例如附近盛产苹果,大家就偏爱苹果。
但随着社会发展脚步的迅速加快,各种基础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公路更是一条接一条的修。
运输物流成本大幅度降低,导致其他地方的水果纷纷进入当地,举个例子,原先A城市水果以柿子为主,结果现在涌入了苹果、梨、葡萄、橘子等等。
结合柿子口感较差的缺点,再加上一股新鲜感,使得消费者更偏向于其他水果,此外,柿子含糖量高,以前农户大多从事体力劳作,能充分消耗糖量,而现在消费者的运动量少,况且米饭也吃的多,如果再算上奶茶、巧克力、蛋糕等食物,每天摄入的糖分就超标了。
而柿子的定位,虽然归属于水果,但跟其他水果比起来,不论卖相还是口感,都输了一筹,也不像番茄,同时具备水果和蔬菜的特性。
3.其他因素
人口也是影响柿子的一个因素,年全国人口9.87亿,年全国人口14.1亿。
人口的增多,意味着食物需求的增加,而在众多食物中,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耕种面积必需得到保障,全国总耕地面积就这么多,如果大面积种植柿子,意味着其他食物的总产量就会降低。
然而人口的增多,还不仅仅体现在水稻小麦的种植方面,还涉及到畜牧业,消费者对肉食的需求量在增加,背后又跟饲料紧密相关。
曾经东北种植的高粱,在以前的地位也很高,但最终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基本也很难看到了,柿子同理,如果柿子可以被制作成饲料,就算消费者不喜欢吃,也可以当饲料卖,经济价值不会太低,但柿子的尴尬就在于功能单一还不能多吃,所以逐渐不适应当下社会,也在情理之中。